top of page

《弟子规》总结与心得分享

Writer: Alex ChenAlex Chen

Updated: Mar 20, 2022

你快乐吗?你是否拥有能够陪伴你一整天的长久的幸福,或是转瞬即逝的快乐?


当代社会教育人们追求短暂的快乐与刺激,比如使用社交媒体,吃油炸食物,玩电子游戏,看电视或是购物。结果,人们对这些刺激的渴望程度犹如毒瘾一般,而渴望就是痛苦。最终当我们做这些事时,我们得到的是一个短暂的快乐,但之后,我们会情绪低落,那将更痛苦。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真正的幸福是长久的,而长久的幸福来源于做一个好人。当我们是一个好人时,每个人都会乐于与我们交往,所以我们所有的关系都是幸福的。当我们是一个好人时,我们释放积极的能量使世界变得更美好。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人并且拥有真正的幸福呢?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高尚的品格。老祖宗留给我们非常好的道德教育,而《弟子规》是其中的精华。



什么是弟子规?

如果你之前没有听说过《弟子规》,你也必然听说过孔子。孔子可能是古代中国最知名且最有智慧的老师,他的教学已经被传承了2500年!《弟子规》摘录了孔子教学中最本质的部分,并制作成一个甚至孩子都能读懂的简单易懂的书。那就像试图向一个小孩子解释航天学。只有一个卓越的老师能做到它,所以《弟子规》是一本了不起的书。



简而言之,《弟子规》教导我们五种美德:

  1. 孝顺:做好儿女

  2. 谨慎:认真对待所有的任务和事情,事无巨细

  3. 信用:人际关系的基础

  4. 仁爱:无条件地爱所有人

  5. 谦虚:总是寻求提高自己的美德并感激批评

想一想:

  • 如果你不能和爱你的父母和睦相处,你怎么能跟别人和睦相处呢?如果你的人际关系里充满了冲突,你会幸福吗?

  • 如果你不够谨慎并经常犯错误,你会快乐或成功吗?

  • 如果人们不信任你,总是回避你,你还会快乐或成功吗?

  • 如果你不善待别人,别人会善待你吗?

  • 如果你害怕批评而不尝试改进自己,你的生活能变得更好或更快乐吗?

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拥有美德不仅仅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更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我们的生活由行为决定。
我们的行为由思想决定。
我们的思想由性格决定。

《弟子规》在中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2004年,深圳的一家大公司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关于高级经理的招聘启事,年薪18万人民币,而职位要求中的其中一项是会背诵《弟子规》。 这个招聘鞭策了很多父母和老师们去学习《弟子规》,使得他们意识到德行的重要性,并且领导们需要做出表率。


此书共有七章,这篇文章将总结这些章节。

  1. 入则孝 (孝顺)

  2. 出则弟 (孝顺)

  3. (谨慎)

  4. (信用,谦虚)

  5. 泛爱众 (仁爱)

  6. 亲仁 (谨慎)

  7. 余力学文 (谦虚)


第一章:入则孝

孝道意味着做一个好孩子。另一个解释孝道的方法是感恩对自己最有恩德的人,一般来说是父母。


谚语说:

“百善孝为先。”

为什么?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许多慈善组织帮饥饿中的穷人们,但是奇怪的是,捐赠的越多,这些人越不感恩,甚至觉得获得这些是应该的。他们问一个老和尚为什么会这样,老和尚回复道:“如果他们连父母都不感恩,他们还感恩你?”


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展这个道理。如果一个孩子很懒惰,在家也不回应父母,那他在工作时能变得勤恳吗?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和父母争吵,他和别人会和睦相处吗?如果一个和你约会的人欺骗了他的父母,你能相信他以后不会骗你吗?


我们是因为父母才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当我们是无能的婴儿时,他们不厌其烦地照料我们。多年来父母给予我们无私的爱,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应当回馈父母无私的爱。如果一个人不能尊敬且给予父母无私的爱,那么他无法对别人有真爱或真恭敬。他们的爱和尊敬都是自私的:如果对你好能带给他们利益,他们就对你好;如果对你好对他没有利益,他就不理你,甚至如果对你不好能给他们利益,他们就那样做。这都取决于他们如何对待父母!

现在我们懂得孝道的重要性,一起看看一些本章节的教导吧:

  1.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2.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3.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4.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5.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6.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假设自己是那个深圳大公司的CEO。我们当然希望员工能够:

  • 及时回复消息,完成任务

  • 尊重地倾听教诲

  • 为公司提供最好的服务,避免负面影响

  • 给公司增光,不给公司丢脸

  • 有礼貌地向上司提建议

举一反三,一个老师希望学生也能这样做,一个人希望他们的丈夫或妻子也能这样做,一个国家领导人希望他的国民也能这样做,任何一个领导都希望他们的追随者能这样。所有的美德都起源于孝,与孩子如何对待父母密切相关。


第二章:出则弟

悌道意味做好兄弟姐妹。悌道是入则孝的延申,因为做一个好兄弟姐妹就是做一个好孩子的其中一部分。我们对待兄弟姐妹的方式和如何对待身边的人的方式非常相似,比如同学和同事。父母希望所有的孩子能相互扶持,而领导者希望追随者能相互帮助。


我们来看看来自第二章中的一些教导:

  1.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2.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3.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4.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5.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任何年龄比我们大或是地位比我们高的人都应该视为长者,任何年轻或是地位更低的人应视为晚辈。长辈照顾晚辈,晚辈尊敬长辈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这条教导符合逻辑和人类自然情感。让长辈先行并且礼貌称呼他们如“叔叔”或“阿姨”是我们表现尊敬的方式。


看轻物质意味着更看重人际关系和感情。比如说,有时兄弟姐妹会去法院为了分割父母的财产。当兄弟姐妹为了物质而如此争论时,会令父母非常难过并让家庭蒙羞。


如果每个人能像家人一样彼此相爱,犹如孝子敬爱父母一样,那么想象一下这个世界会变得多么和平和幸福!


第三章:谨

当我们养成了孝悌之后,就养成了一颗对人充满爱和尊敬的心。谨慎意味着对待任务和事物都尊敬和谨慎。我们总是为别人做事情(包括我们自己),所以谨慎对待任务是尊敬别人(或自己)的延申。


让我们看一下来自第三章中的一些教导:

  1.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2.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3.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4. 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

  5.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6.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对时间(1),衣着(2),食物(3),身体(4),事情(4和5)和环境(6)都要谨慎。


老子说过: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我们如何做小事就是如何做大事。


第四章:信

孔子说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用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而人际关系是我们相互依存的社会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缺少信用,没有人会想和他交流,做朋友,雇佣或是做生意。这个人会在生活中处处碰壁,也不会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信用只是讲真话而已。如果一个人说出很粗心且轻率的话,还说他只是坦白说话,你会想跟他交往吗?所以信包括

  1. 信义

  2. 正直

  3. 谦卑

  4. 谨慎


1:信义

信义是为他人着想。正如罗斯福所说:

“人不在乎你知道多少,直到他们知道你有多在乎他。”

比如,你希望你的医生给你一种对你最好的药,而不是因为医生可以通过向你售卖那种药来赚额外的钱。只有当我们相信别人是真的为我们好时才会相信他们,而不是他们自私的意图。那正是为什么“入则孝”篇教给我们的:“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2:正直

正直是无论事情大小,是否有人在看,都做出符合道义的决定。比如,如果有人违背了一个小的承诺,你能相信他会遵守大的承诺吗?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粗心而懒惰,你会愿意交给他更重要的工作吗?


正直也包括言行一致。例如,如果你对某人说“我爱你”,你的日常举止和时间用处能证明你的话吗?如果我们说一套做一套,别人怎么会相信我们呢?行为胜于言语。


3:谦虚

人无完人,我们都会犯错误。如果一个人傲慢自大,不听从批评,且不承认错误,你怎么能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他?谦虚包括承认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错误负责任,然后发奋改正自己。


4:谨慎

前章说到做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小心,特别是小事情。毕竟,我们不会相信那些在小事情中经常犯错的人。


信在日常生活的例子

现在我们知道了信用的重要性,来看一下第四章的一些例子吧:

  1.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2.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3.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4.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5.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6.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7.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8.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信要求我们拥有诚信(#1,#3),正直(#2,#7),谦卑(#4#5#6)和谨慎(#2,#4)。


第五章:泛爱众

培养了信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社会中立足了,会在人际关系中得到信任。而本章会提高标准:仁爱是无条件地爱所有的人,在人际关系中专注于付出,帮助他人提升他们的品德。世界上的圣人与英雄都显示充满的仁爱在他们的笑容里。


大多数人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我喜欢你,我会善待你;如果你能让我得到利益,我也会善待你。如果你让我不开心,我不会善待你。有条件的爱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的。仁爱是无条件的爱,无论他人是否善待我们。这就像一个母亲给予她的孩子无私的爱。


那些对别人不好的人往往在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所以如果我们想要令他们变得友善,我们需要用爱心来回应他们的自我保护之心。爱生爱,善生善。如果我们仅对善待我们的人好,那仅仅是有条件的爱。如果我们能对那些对我们刻薄的人好,那就是真正的美德。


让我们看一下来自第五章中的教导:

  1.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2.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3.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4.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5.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6.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7.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由此可见,这一章告诉我们要拓宽胸怀,爱所有的人,用希望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对待别人,注意他人的感受,赞美别人,回报恩德。当我们的心充满爱,我们就会拥有幸福和快乐的生活!


第六章:亲仁

俗话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人受周围的人和环境很大的影响。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和建立一个高尚的品德,我们需要亲近好的影响,避免负面影响。这不仅仅意味着选择好的朋友,更需要选择正确的书,电影来观看,关注一些优秀的社交媒体账号。我们不想坏东西侵蚀我们的身体,所以我们自然不想坏的事物影响我们的思想。


这一章告诉我们

  1.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2.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3.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4.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先前提到过,我们的人生由行为决定,我们的行为由思想决定,而思想由品格决定。这就是为什么好的影响可以带来无限的益处,而坏的影响带来无限的伤害。


我们可以使用《弟子规》中提到的美德作为标准来选择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言行符合孝悌,谨慎,信用,仁爱,和谦卑,那么我们可以学习它们。如果他们的言行自私,傲慢,嗔恨,欺骗,虚伪,浪费和非礼,那么我们应该远离他们。


第七章:余力学文

这一章告诉我们在完成必要的工作和责任后,我们应当适用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些善的书籍。此处,“余力学文”意为良好的书。这一章也告诉我们一个学习态度需要令自己变得尊敬,谨慎和谦虚。


让我们来看一些来自本章节的教导:

  1.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2.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3.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4.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5.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6.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学以致用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你不这样做,你不会得到任何益处,而且你的理解可能是错的。尤其学习美德,如果我们仅仅知道美德的理论,却不改进自己,那只会增长傲慢,将来会有祸害。当我们在学习知识,比如数学,科学,社会科学,历史,等,我们要一直想自己如何才能在未来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来帮助社会,报父母和老师之恩,报社会之恩。


至于学习过程,我们需要做到勤奋而耐心。我们不能轻易放弃。学习就像烧沸水。从0-99度,水看上去很平静,但是达到100度时,气泡开始涌现。学习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半途而废。尽管学习有时非常困难,我们也不能对自己太苛刻或放弃。


孔子在《中庸》说过: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的确,伴随着热情和勤奋,我们终究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我的经验分享

我第一次读《弟子规》时是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把这本书给我。当我第一次阅读时,我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的。我想:“听父母的话?但是如果父母是错的呢?如果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呢?”显然,当时我是非常傲慢的。


幸运的是,我的母亲把蔡老师讲的《幸福人生讲座》介绍了给我。


当时我正在准备汉语水平考试,所以我想看这些视频有助于提高我的中文水平。当我看完第一个视频后,我感觉蔡老师非常有智慧,我想向他学习。我非常喜欢蔡老师使用实际的例子来阐述书中的每一个观点。之后,我看了他的总共时长为40小时的课程三遍。


一天,我突然醒悟:我的很多不开心和压力都来源于与家庭的冲突。问题的根本是我缺乏孝心,缺乏对父母的感恩心。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不尊敬我的父母。我也记得我挺懊恼,我怎么样才能像蔡老师说的那些故事里的孝子一样孝顺父母呢?


问题没有快效药。我就开始试着落实《弟子规》中的教诲,比如

  •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 父母教,顺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开始时,我妈妈感到很奇怪,但当她知道我在践行《弟子规》时,她鼓励了我,并且一起陪我练习,那让我大受震撼。一段时间后,我的行动帮助我相信我已经开始重视孝道了,而那让我更加孝顺。最终我和我的家庭的冲突少了很多,一家人更和睦了。


我同样对我身边的交际影响进行了反思,并意识到我的社交媒体上负面影响很多。我的社交媒体上有很多人发布关于美食,衣服,度假或是抱怨的博客。所以我删掉了这些账号,且关注一些富有正面影响的作者和发言人的账号。


我同样在游戏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我意识到这些游戏都在教我傲慢,冲突和自私,因为我总是想取得游戏胜利并且超过其他的玩家。因此,我放弃了游戏并利用时间去读一些优秀的书籍。我发现阅读好书,思想观念越健康,给我带来了长久的快乐和幸福,并且带走了我的负面情绪和思想。


《弟子规》令我和我的家庭受益,所以我引用了书中的教诲到我正在教授的商务领导课程中。我让学生们随意选择5-10条教诲,每天早晨和夜晚阅读坚持两星期,就像我所做的一样。最后写下人生的变化。我对一些学生分享的关于品德改善的故事感到非常惊喜,那也正是我一直向更多人推崇这本书的原因。

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弟子规》教给了我们五大美德:

  1. 孝顺:做好儿女 (入则孝,出则悌)

  2. 谨慎:认真对待所有的任务和事情,事无巨细 (谨,亲仁)

  3. 信用:人际关系的基础 (信)

  4. 仁爱:无条件地爱所有人 (泛爱众)

  5. 谦虚:总是寻求提高自己的美德并感激批评 (入则孝,信,余力学文)

再三强调:我们的人生由行动决定,我们的行动由思想决定,我们的思想由人格决定。如果我们能建立这五种美德,我们就建立了一个幸福和成功的人生的品格。所以《弟子规》是要做的,不是读一读就可以。


另一个思考我们品格的方式是习惯。那些自从年幼就开始践行孝心的人早已建立了尊敬的美德,他们的思想自然而然是带着尊敬的。相反,那些自年幼就是傲慢自大的人,他们的思想自然而然就是傲慢的。但好消息是,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有关习惯的研究显示人往往需要几周到几个月来改变一个习惯。


记住:仅仅记住美德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践行它们。而仅仅做一两次也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每天做直到形成习惯。我建议你从弟子规选5-10句,早晨大声朗读文章去提醒自己今天需要做到这些内容。 睡前,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今天的所作所为。


每个符合《弟子规》的行为加一分,不符合的行为减少一分,还要写下下次如何防止同样的过失。我建议为每天设置一个目标,比如每天达三分,你也可以增加目标。如果你记录言行两周,你肯定会发现你的人生变得更好,更幸福!


最后,感恩孔子与祖先们对我们晚辈的爱心,留给我们这么好的智慧,也随喜你的好学,读完了这篇文章!


コメント


Table of Contents

Weekly Wisdom Blog 

Plant Wisdom. | Reap Joy.

This website has no copyrights. All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is free and welcome for distribution. Let's all share wisdom and joy with others!

wisdom owl logo transparent 2.png
bottom of page